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開學第一周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開學第一周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開學第一周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了解并掌握從漢至元中央集權的發(fā)展 ②掌握從漢至元君主專制的演進過程,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③了解從漢至元的選官、用人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聯(lián)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②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和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③引導學生運用圖標法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形成了阻礙 ②元朝行省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通過好了歌這首打油詩反映了威風的皇帝的那些煩惱?辨忠奸、選官、地方叛亂,為了解決這些煩惱,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 新課講授: 一、中央集權的發(fā)展 1、“推恩令”的頒布, 秦朝在地方推行了郡縣制,漢朝建立后,在沿用秦朝郡縣制的同時,劉邦又封了一批同姓王到各地。各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所以漢朝推行的是郡國并行制,封國的推行在最初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成為朝廷的依靠力量,但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封國的勢力越來越大,開始與中央對抗,因此中央集權受到挑戰(zhàn),中央與地方摩擦不斷。從漢景帝開始,不斷采取措施削弱諸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但收效并不明顯。漢武帝時,頒布“推恩令”,有利于削弱地方力量,加強中央集權,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央與地方的對立關系,漢朝以后,中央與地方爭權奪利的矛盾時隱時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在唐朝后期,他們的矛盾日趨尖銳。 2、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的出現(xiàn),唐朝前期國力強盛,能夠?qū)Φ胤綄嵭袕娪辛Φ墓芾?,但從唐中期開始,地方節(jié)度使的權力和實力加強,出現(xiàn)了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藩鎮(zhèn)割據(jù)持續(xù)了一百多年,期間還發(fā)生了安史之亂這樣的重大動亂,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造成了唐朝后期的衰落,出現(xiàn)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3、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主要通過三個措施加強中央集權,①“杯酒釋兵權”②抽調(diào)各地精兵強將充實禁軍③行政上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并設通判進行監(jiān)督,④財政上,地方賦稅收歸中央,僅留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因此事實上宋太祖通過這些措施,逐漸把地方的軍權財權行政用人權全部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分裂割據(jù)的狀態(tài),但是它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就是造成了三冗局面的形成,是北宋積貧積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4、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在秦朝郡縣制度的基礎上實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東、河北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正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由宣慰司進行管理,。 要求掌握行省制的作用及影響,比如加強了中央集權,各民族有好相處與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對以后地方行政規(guī)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我國省制的開端。 二、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宰相制度的廢除 (1)原因:明太祖認為宰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蕩。 (2)過程:①明初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tǒng)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②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3)影響:皇帝集皇權和相權于一身,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2.內(nèi)閣的出現(xiàn) (1)原因:廢除丞相后,皇帝政務繁忙,需要輔臣幫助處理國家事務。 (2)過程: ①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為侍從顧問,幫助皇帝處理政務; ②明成祖選拔翰林院官員為殿閣大學士,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nèi)閣”出現(xiàn); ③明中后期,大學士有了票擬權,內(nèi)閣地位提高但職能基本沒變化。 (3)特點: ①明朝內(nèi)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nèi)侍機構; ②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得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4)認識: 內(nèi)閣是明代君主專制強化的產(chǎn)物,只是對皇帝決策和處理國家政務起輔助作用,不可能對皇權起到限制的作用。與西方的內(nèi)閣比較,西方內(nèi)閣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產(chǎn)物,是權力民主的象征,總攬國家的行政權,并代表國家元首對議會負責的政體形式。 3.軍機處的設置——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 (1)原因:清初設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凌駕與內(nèi)閣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 ①康熙設南書房,參與機要事務。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nèi)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 ②雍正帝時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每日跪受筆錄,軍國大事由皇帝裁決。 a特點:機構簡單,有官無吏;軍機大臣品級不高,跪受筆錄。 B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專制空前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鞏固。 【特別提示】:用“一、二、三”歸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內(nèi)容。 一個集中,即所有權力集中到皇帝一個人手中。 兩個矛盾,即皇權與相權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三個趨勢,即分相權集皇權,形成君主專制;分散地方權力,集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權;對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強。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實行察舉制,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2.魏晉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選官注重門第,不重才能。 3.科舉制的發(fā)展。 (1)原因: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庶族地主發(fā)展壯大,世家大族沒落,九品中正制無法推行下去。 (2)發(fā)展演變: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明清時采取八股取士的辦法。1905年,清政府被迫廢除科舉制。 (3)意義: ①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zhì),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選賢任能的公平競爭;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③這一制度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課堂小結】 從漢至元中央集權的發(fā)展與演進我們看到從漢至元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處在不斷的變化中,地方勢力的強弱,往往與當時國家的強盛有關,國家強盛就能對地方實行強有力的管轄,反之地方則會叛亂分裂。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總體特征:1.從整體看,地方權力不斷被削弱,中央集權不斷被強化。2.從奴隸社會的分封制,到郡縣制、郡國并行制、最終發(fā)展為行省制。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和補充完善。 四、板書設計 一、中央集權的發(fā)展 1、“推恩令”的頒布 2、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的出現(xiàn) 3、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宰相制度的廢除 2.內(nèi)閣的出現(xiàn) 3.軍機處的設置——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實行察舉制 2.魏晉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 3.科舉制的發(fā)展 五、教學反思-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開學第一周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8 2019 學年 高中歷史 開學 一周 第一 單元 古代 中國 政治制度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6086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