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藝考生文化課)高分沖刺 專題05 地殼的運動規(guī)律.doc
《2019高考地理(藝考生文化課)高分沖刺 專題05 地殼的運動規(guī)律.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高考地理(藝考生文化課)高分沖刺 專題05 地殼的運動規(guī)律.doc(2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沖刺5 地殼的運動規(guī)律 考點 考查頻次 考法分析 命題預測 內外力作用 與地貌 Ⅰ卷,5年4考 Ⅱ卷,5年2考 III卷,3年1考 中等難度 選擇題,4分 “過程→變化→影響”成為主要命題線索。預測2019年高考以生活場景或現(xiàn)實熱點為素材考查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和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 地殼物質循環(huán) Ⅰ卷,5年0考 Ⅱ卷,5年0考 III卷,3年0考 —— 考點1 內外力作用與地貌 一、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態(tài)更加豐富多彩,其表現(xiàn)形式有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外力作用互為條件、緊密聯(lián)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種地貌,其中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貌尤為普遍。 1.主要侵蝕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 因素 作用表現(xiàn) 作用結果 流水 濕潤、半濕潤地區(qū)的流水破壞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物,并將侵蝕掉的物質帶離原地 水蝕地貌,如溝谷(“V”型谷)、瀑布等 風 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風力破壞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物,并將侵蝕掉的物質帶離原地 風蝕地貌,如風蝕蘑菇、風蝕城、戈壁 冰川 高緯度或高山地區(qū),冰川運動 不斷侵蝕底部巖石和側面巖壁 冰蝕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巖石海岸,波浪不斷擊打、 侵蝕巖壁,使海岸后退 海蝕地貌,如海蝕柱、海蝕崖等 2.主要堆積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現(xiàn) 作用結果 流水 地勢變緩或河道彎曲,流水的速度減慢 山間河流流出山谷:沖積扇 河流中下游地區(qū):沖積平原 河流入??谔帲喝侵? 風力 氣壓梯度減小或遇到地形阻擋,風速減慢 堆積物質以沙粒為主:沙漠(沙丘) 堆積物質以黃土為主:黃土高原 波浪 波浪遇傾斜海岸,速度減慢 沙灘、潟湖 冰川 冰川在移動過程中融化,其中夾雜的物質發(fā)生堆積 冰磧地貌、冰磧湖等 二、河流地貌 1.河流侵蝕地貌 河流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和搬運地表物質,形成侵蝕地貌。 時期(或部位) 作用過程 地貌類型 侵蝕地貌 初期(a) 溯源侵蝕和下蝕為主,側蝕為輔 溝谷不斷加深,橫剖面形成“V”型谷 發(fā)育期(b) 側蝕為主,下蝕減弱,泥沙堆積 河谷拓寬,出現(xiàn)連續(xù)的河灣 成熟期(c) 側蝕和泥沙堆積為主,下蝕進一步減弱 河谷橫剖面呈槽形 【提醒】 如何分析河水對兩岸的侵蝕作用 若河道平直,河水對兩岸的侵蝕作用要考慮地轉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蝕、左岸堆積,南半球左岸侵蝕、右岸堆積。若河道彎曲,河水對兩岸的侵蝕作用要考慮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2.河流堆積地貌 被河流搬運的物質,在河流搬運能力減弱的情況下,會沉積下來,形成沉積地貌。 特別提示 河流堆積地貌不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區(qū),當河流沖出山口時,由于地勢逐漸趨向平緩,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形成洪(沖)積扇,多個洪(沖)積扇連接形成洪積—沖積平原。 三、內力作用 1.能量來源:主要是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2.表現(xiàn)形式及影響 表現(xiàn)形式 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地殼 運動 水平運動 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 垂直運動 引起地勢的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 巖漿活動 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時才能直接影響地表形態(tài) 變質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tài) 3.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內力 地殼運動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陸變遷等變化,按地殼運動方向和性質可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如下表所示。 運動類型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巖層運 動方向 地殼運動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巖層發(fā)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 地殼運動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巖層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隆起和凹陷 對地形 的影響 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 常形成高原、斷塊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舉例 東非大裂谷、喜馬拉雅山 臺灣海峽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岸的變遷 相互 關系 ①它們相伴發(fā)生;②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區(qū)域,兩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四、褶皺山、斷塊山與火山 1.褶皺山 (1)褶皺 ①概念:巖層在強大的擠壓作用下,發(fā)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②基本形態(tài)——背斜和向斜 背斜:巖層向上拱起;常形成山嶺,背斜頂部受張力易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巖層向下彎曲;常形成谷地,不易侵蝕常形成山。 ③褶皺山:由背斜或向斜發(fā)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的統(tǒng)稱。 特別提示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內力作用的結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內力作用的基礎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2)板塊運動與褶皺山系 ①地球表層的巖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其中A為亞歐板塊、B為太平洋板塊、C為印度洋板塊、D為美洲板塊、E為非洲板塊、F為南極洲板塊。 ②如果板塊發(fā)生背離運動,地殼就會張裂形成裂谷或發(fā)育為海洋;如果板塊發(fā)生相對運動,就會相互碰撞、褶皺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 2.斷塊山 (1)斷層: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發(fā)生破裂,并沿斷裂面發(fā)生明顯的位移。 (2)斷層的位移類型 位移類型 表現(xiàn) 水平方向 會錯斷原有的各種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 方向 相對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相對上升 發(fā)育成山嶺或高地 3.火山 (1)形成: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而形成。 (2)組成 4.地質構造 (1)常見的地質構造 褶皺 斷層 背斜 向斜 從形 態(tài)上 巖層一般向上拱起 巖層一般向下彎曲 巖層受力斷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 從巖層 的新老 關系上 中心部分巖層較老, 兩翼巖層較新 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圖示 (2)地質構造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地質 構造 褶皺 斷層 背斜 向斜 未侵蝕地貌 常形成山嶺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斷層,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東非大裂谷。斷層一側相對上升的巖體,常成為塊狀山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另一側相對下降的巖體,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斷層線常發(fā)育成溝谷,有時有泉、湖泊 侵蝕后地貌 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常形成山嶺 圖示 (3)研究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 地質構造在工程選址、找水、找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可通過下圖進行理解。 考點2 地殼物質循環(huán) 1.三大類巖石的形成、特點、常見巖石及用途 不同巖石由于形成過程、物質來源不同,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用途: 類型 形成 特點 常見巖石 用途 巖 漿 巖 侵入巖 地下巖漿在內力作用下侵入地殼上部,巖層冷卻凝固而形成巖石 礦物結晶 顆粒較大 花崗巖 花崗巖是堅固美觀的建筑材料;多種金屬礦是工業(yè)生產的原料 噴出巖 地下巖漿在內力作用下,沿地殼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巖石 礦物結晶顆粒細小,有的有流紋或氣孔構造 玄武巖 沉積巖 裸露的巖石,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漸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物質被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下來,經過壓緊固結作用形成沉積巖 具有層理構造,含有化石 石灰?guī)r、砂巖、頁巖 石灰?guī)r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石油是當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變質巖 地殼中原有巖石,在壓力和溫度作用下,其礦物成分和結構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形成變質巖 片理構造 大理巖、板巖、 石英巖、片麻巖 大理巖是建筑材料;鐵礦石是鋼鐵工業(yè)的重要原料 2.地殼物質循環(huán) 方法1 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類型及成因 (2017年新課標全國卷Ⅱ)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qū)后,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降低,碎屑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下圖示意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積扇外,其余洪積扇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洪積扇耕地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據(jù)此完成1—3題。 1.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 A.坡度和緩 B.巖石裸露 C.河流、溝谷眾多 D.降水集中 2.與其他洪積扇相比,甲地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較少 ②山地相對高度較小 ③河流較長 ④風化物粒徑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洪積扇耕地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較高 B.土層淺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1.C 2.B 3.B 【解析】1.從圖中可以看出賀蘭山地勢較高,河流主要東流,且短小流急,加之東側降水偏多,山麓地帶溝谷眾多,導致賀蘭山東麓泥沙堆積,沖積扇集中連片分布。故選C。 2.從圖中可以看出,甲處河流相對較長,根據(jù)圖中低山和中高山圖例,可以看出甲處山地相對高度較小,流域內地勢起伏小,水流速度較緩,河流的侵蝕、搬運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故選B。 3.從題干材料中可知,賀蘭山東麓洪積扇中,除甲地洪積扇外,其余洪積扇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故以礫石為主的沖積扇土層淺薄,耕地條件差,耕地較少。故選B。 方法2 地質剖面圖的判讀 地質剖面圖既可以體現(xiàn)靜態(tài)的結構特征,也可以反映動態(tài)的演變過程。正確判讀的關鍵是明確各種地質構造、地殼運動和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過程。 1.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方法 (1)根據(jù)地層層序律確定:一般巖層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圖1中Ⅲ巖層位置靠下,巖層較老;Ⅰ巖層位置靠上,巖層較新。 (2)根據(jù)生物進化規(guī)律判斷:由于生物進化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因此保存復雜、高級生物化石的巖層總比那些保存簡單、低級生物化石的巖層新。 (3)根據(jù)巖層的接觸關系確定:巖漿巖可以按照其與沉積巖的關系來判斷,噴出巖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巖層,侵入巖晚于其所在的巖層。如圖1中Ⅳ巖層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巖層Ⅲ和Ⅱ。變質巖是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而這多是在巖漿活動的影響下形成的,因而變質巖的形成晚于與其相鄰的巖漿巖。 2.地質構造的判斷方法 (1)看巖層是否連續(xù),褶皺由連續(xù)的褶曲組成。如圖2中的乙、丙為由連續(xù)的褶曲組成的褶皺。 (2)看巖層的形態(tài)和地貌形態(tài):巖層向上拱起一般為背斜,未侵蝕前常成山嶺(如圖2中乙);巖層向下彎曲一般為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巖層的新老關系:核老翼新為背斜,核新翼老為向斜,這是判斷背斜與向斜最可靠的依據(jù)。 (4)看巖層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即巖塊是否有相對上升或下降運動,如圖1中Ⅱ處、圖2中甲處均為斷層。若只有破裂而無位移,只能稱為斷裂而不能稱為斷層。 3.地殼運動性質的判斷方法 (1)褶皺、斷層的存在說明經歷了地殼的水平或垂直運動。如圖1中的斷層,巖層未發(fā)生彎曲,說明經歷了垂直運動;圖2中的褶皺和斷層,都說明該地經歷了水平擠壓作用。 (2)有沉積巖層或沉積物說明經歷了沉積作用且沉積時地勢低洼,也可能伴隨著下降運動。如圖1中左側巖層I的存在。圖2中的各巖層都說明經歷了沉積作用。 (3)若某個年代的巖層缺失,說明該年代該地區(qū)地殼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或者說明該年代地殼下沉形成了沉積巖,后來該地地殼上升,形成的巖層又被侵蝕掉。 (2018年北京卷)下圖為某地的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第1題。 1.圖中 A.甲處的物質主要來源于地殼 B.斷層發(fā)生在花崗巖形成之后 C.巖漿侵入可能導致乙處巖石變質 D.丙處的溶洞景觀由巖漿活動造成 【答案】1.C 【解析】1.據(jù)圖可知,甲處為花崗巖,為巖漿冷卻凝固形成,巖漿主要來源于地幔的軟流層,A錯誤;據(jù)圖可知,斷層頂部存在一個侵蝕面,由此判斷斷層上覆巖層形成時間晚于斷層,斷層頂部的砂巖層被巖漿侵入,因此花崗巖的形成要晚于斷層頂部砂巖的形成時間,即斷層發(fā)生在花崗巖形成之前,B錯誤;巖漿侵入會提供高溫條件,可能導致接觸部位乙處巖石變質,C正確;丙處的溶洞景觀是因石灰?guī)r巖體受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D錯誤。故選C。 讀陜西省地形坡度分布圖,完成1—2題。 1.下列關于陜西省地形的描述,正確的是 A.地勢自北向南逐漸降低 B.地勢自西向東逐漸降低 C.北部高原為黃土高原,是由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 D.南部山地為秦嶺,是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 2.下列有關陜西省地形坡度大小及其原因的表述,正確的是 A.西北部坡度小 降水少,流水侵蝕作用弱 B.北部高原坡度較大 風力侵蝕作用強 C.渭河谷地坡度小 風力堆積作用強 D.南部山區(qū)坡度大 地處板塊邊界 【答案】1.D 2.A 2.本題主要考查內外力對地形坡度的影響。陜西西北部降水少,流水侵蝕作用弱,地勢平坦,坡度小,A項正確;北部高原是黃土高原,因流水侵蝕作用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地形坡度大,B項錯誤;渭河谷地地形坡度小主要是因為長期受到流水的沉積作用,C項錯誤;南部山地位于板塊內部,D項錯誤。故選A。 下圖是我國某地沙山的分布及沙山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 3.該地的主導風向為 A.西南風 B.東北風 C.西北風 D.東南風 4.沙山迎風坡和背風坡從坡底到坡頂表層沙粒粒徑的變化為 A.迎風坡——由大到小,背風坡——由小到大 B.迎風坡——由大到小,背風坡——由大到小 C.迎風坡——由小到大,背風坡——由小到大 D.迎風坡——由小到大,背風坡——由大到小 【答案】3.C 4.B 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和巖層地質界線示意圖,讀圖回答5—6題。 5.圖示地區(qū)主要的地貌類型及其成因分別是 A.背斜山地 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 內力作用 D.向斜山地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6.下列關于圖中甲、乙、丙、丁四處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處陡崖的垂直高度可能是1190米 B.乙處巖層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處可能發(fā)育河流 D.丁處為天然大理石最佳開采點 【答案】5.D 6.A 6.由圖可知,甲處為陡崖,有3條等高線重疊,且等高距為300米,根據(jù)陡崖垂直高度計算公式(n-1)d≤ΔH<(n+1)d(其中d代表等高距,n代表等高線重合條數(shù))得出甲處陡崖垂直高度范圍為[600米,1200米),可能是1190米,A項正確;由圖可知,乙處是玄武巖,玄武巖是巖漿巖的一種,而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積巖中,B項錯誤;丙處等高線向低處凸,應為山脊,通常河流在山谷發(fā)育,C項錯誤;丁處為大理巖分布區(qū),等高線密集,坡度大,開采大理巖難度大且易引起崩塌等地質災害,D項錯誤。故選A。 下圖為某地區(qū)地質構造示意圖(圖中③為變質巖,④⑤為巖漿巖,其余為沉積巖),讀圖回答7—8題。 7.圖中 A.斷層①形成時間早于地層② B.形成③④的內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擠壓后隆起形成山地 D.巖層⑥斷裂之后相對下降 8.圖中區(qū)域 A.a處地質構造具有良好儲水條件 B.b處的花崗巖可用作優(yōu)質石材 C.c處有河流流經,適宜建壩蓄水 D.d區(qū)的石灰?guī)r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7.D 8.D 【解析】7.圖中地層②也出現(xiàn)了斷層,因此斷層①形成時間晚于地層②;由材料“③為變質巖,④⑤為巖漿巖”可知,形成③的作用為變質作用,形成④的作用為巖漿活動,內力作用不相同;由材料可知⑤是巖漿巖,因此是巖漿噴出形成的山地;巖層⑥斷裂之后相對下降。故選D。 近于環(huán)形的彎曲河段被稱為河曲或蛇曲,通常形成于地勢相對平坦,河流落差不大的草原、濕地等區(qū)域。下圖為長江上游通天河,該河穿行于山脈之間,仿佛嵌入巖石深處,如游龍一般蜿蜒曲折,被稱為嵌入式蛇曲,展現(xiàn)了另類的蛇曲之美。目前通天河已經規(guī)劃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調水樞紐——側方水庫,該水庫位于青海省稱多縣境內的通天河干流上。據(jù)此回答16—18題。 16.圖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類之美的原因是 A.地殼斷裂下陷,峽谷幽長,更加柔美 B.側蝕作用強烈,更加彎曲 C.位于青藏高原,落差更大,立體感更強 D.流量大,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 17.通天河嵌入式蛇曲的形成過程是 A.地殼持續(xù)抬升——平原河流流水凸岸侵蝕、凹岸堆積 B.平原河流凹岸沖刷、凸岸堆積——地殼抬升、流水下切 C.地殼穩(wěn)定——通天河凹岸沖刷、凸岸堆積、垂直下切 D.通天河河谷地帶地殼斷裂下陷——流水作用下泥沙堆積 18.側方水庫的建成蓄水對通天河流域的影響是 A.庫區(qū)水位的季節(jié)變化變大 B.玉樹以下河段的河流輸沙量明顯上升 C.水庫蓄水后水位上升,破壞蛇曲景觀 D.庫區(qū)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減少 【答案】16.C 17.B 18.C 成因,B錯;流量大,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體現(xiàn)的不是蛇曲美,D錯。故選C。 17.通天河嵌入式蛇曲的形成過程先是平原河流凹岸沖刷、凸岸堆積,后因地殼抬升、流水下切,深嵌山谷中,B對、A錯;地殼穩(wěn)定能形成蛇曲,不能深嵌巖石中,C錯;通天河河谷地帶地殼被抬升,不是斷裂下陷,D錯。故選B。 18.側方水庫的建成蓄水,導致庫區(qū)水位的季節(jié)變化變小,A錯;玉樹位于水庫下游,玉樹以下河段的河流輸沙量明顯下降,B錯;水庫蓄水后水位上升,破壞水庫上游的蛇曲景觀,C對;庫區(qū)水位抬高,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增多,D錯。故選C。 1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水巖反應是指在地質作用過程中,水溶液與巖石間物質成分的相互交換作用。下圖中的陰影部分示意某翡翠產區(qū),其所在地礦床的水巖反應與當?shù)氐臍夂驐l件、風化作用和地下水的長期作用、翡翠中存在的微裂隙及其中微細礦物在水溶液作用下的溶解和蝕變反應等因素密切相關。 (1)分析該產區(qū)翡翠中裂隙發(fā)育的原因及對水巖反應的影響。 (2)簡述當?shù)貧夂驐l件在水巖反應中的作用。 (3)說明該產區(qū)開采翡翠的時間及原因。 19.【答案】(1)原因:該產區(qū)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巖層斷裂發(fā)育,使翡翠產生破碎裂隙;當?shù)亟邓^多,翡翠礫石在被搬運過程中發(fā)生碰撞,使得翡翠中裂隙發(fā)育。 影響:翡翠中的各種裂隙有利于水向翡翠內部滲透,為水巖反應提供了作用空間。 (2)當?shù)氐臍夂蝾愋椭饕獮闊釒Ъ撅L氣候,降水豐富,為水巖反應提供了較好的水動力條件;在這種氣候條件下,當?shù)刂脖幻埽叵滤胸S富的有機酸、微生物,有利于發(fā)生蝕變反應。 (3)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旱季)。 原因:產區(qū)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5—10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搬運玉礦碎塊并堆積在河床上;11月到次年的4月是旱季,水位低,玉石顯露,便于采石。 【解析】(1)根據(jù)經緯度判斷該地區(qū)位于緬甸,處在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從而導致巖石破碎;當?shù)亟邓?,流水侵蝕作用強,翡翠礫石在被搬運過程中也會碰撞破裂。裂隙發(fā)育對水巖反應的影響從利于水的滲透方面分析。 【備注】地理原理、規(guī)律類綜合題的解題步驟 ①感知材料,明確核心。在閱讀、分析、比較試題材料的基礎上,概括出材料的核心,明確解題的關鍵所在。 ②根據(jù)核心信息展開聯(lián)想,進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層次的擴展,建立起以核心信息為中心的事物間的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和挖掘出隱含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為解決問題提供理論依據(jù)。 ③在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的指導下綜合分析設問內容,從更高的層面上理解試題。分析材料,明確試題的來龍去脈并還原成基本模式。 ④針對問題特點,選擇解題策略與方法,組織語言,進行答題。 20.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黃河三角洲是當今我國乃至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中海陸交遷最活躍的地區(qū),特別是黃河口地區(qū)陸速車之快世所少見,但在淤進造陸的同時,三角洲也受到海洋動力的侵蝕作用。黃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濱海混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中國暖溫帶地區(qū)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新生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時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 材料二 1987—1992年黃河口地區(qū)海岸線演變圖 材料三 1950—2000年黃河利津站(黃河入??诟浇┧辰y(tǒng)計圖。 (1)結合材料三,簡述1990—2000年黃河入海泥沙減少的自然原因。 (2)分析1987—1992年圖中虛線框內黃河口海岸線變化的主要特點及原因。 (3)分析近年來黃河中游地區(qū)農業(yè)結構調整對三角洲發(fā)育的影響。 20.【答案】(1)1990—2000年黃河下游徑流量減少,輸沙能力減弱;泥沙在下游河道沉積。 (2)變化特點:海岸線整體向海(或東南)推進;1987—1989年向海推進較快;1989—1992年向海推進速度變慢。 原因:黃河由中上游帶來大量泥沙;在入??谔幍匦纹教?,海水的頂托導致流速變緩,泥沙堆積強于海水侵蝕,導致海岸線向海推進;1987—1989年上游來沙較1989—1992年多,因此堆積作用更強,海岸線向海推進速度更快。 (3)退耕還林、還牧,恢復了植被,減少了水土流失,導致下游入海泥沙減少,河流沉積作用減弱,三角洲發(fā)育緩慢,甚至退縮。 (3)據(jù)已有知識可知,黃河中游地區(qū)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因此該地區(qū)退耕還林、還牧,恢復了植被,從而減少了水土流失,導致下游入海泥沙減少,河流沉積作用減弱,河口處三角洲發(fā)育緩慢,甚至退縮。-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高考地理藝考生文化課高分沖刺 專題05 地殼的運動規(guī)律 2019 高考 地理 考生 文化課 高分 沖刺 專題 05 地殼 運動 規(guī)律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5498849.html